急救中的担架妙用:掌握关键技巧
在日常生活中,意外总会不期而至,这时一台担架往往成为挽救生命的桥梁。永强记得那次户外郊游,大家正开心攀登山路时,同伴刘英不小心滑倒受伤。永强迅速取出背包里的简易担架,他轻轻将刘英移到上面,确保身体保持平稳。
担架的设计本就追求简便实用,不同类型如帆布担架或折叠式,能适应各种地形。永强当时选择的是轻便的折叠担架,因为它便于携带。德彪在一旁帮忙,两人一起抬起担架,步伐稳健地向下走。刘英虚弱地问:“永强,你们抬得动吗?”永强答道:“别担心,关键是保持平衡,我们慢慢来。”
实际操作中,正确固定患者是首要步骤。永强他们先用绑带将刘英的身体固定在担架上,避免晃动引起二次伤害。翠花后来分享过她的经历,在社区急救训练时,她学会了如何调整担架的角度。德彪问她:“翠花,这个高度怎么控制?”翠花解释:“看地形决定,如果是坡道,就要抬高头部一端。”
团队协作能让担架使用更高效。永强和德彪分工明确,一人负责前部,一人把控后部,他们的默契避免了颠簸。案例中,不少急救者发现,多人配合能减少疲劳,确保患者安全转移。翠花补充道:“上次训练,我们四人一组,轻松就把模拟患者运下楼。”
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技巧选择。在野外,永强他们面对崎岖道路时,选择轮式担架来节省力气。刘英恢复后说:“那次要不是你们,我可能更难受。”对比室内场景,翠花在医院实习时,用固定担架配合电梯,过程更顺利。
学习基本维护也很重要。永强习惯检查担架的布料和框架,确保无破损。德彪曾经在一次演练中,发现螺丝松动,及时拧紧,避免隐患。这样的小细节,能让设备始终可靠。
实际场景中,永强他们还练习了如何在拥挤场所使用担架。一次社区活动,德彪和翠花模拟紧急撤离,他们灵活绕过障碍,展现了技巧的灵活性。刘英观看后感叹:“看来不止是力气,脑子也要动起来。”
从多个角度看,担架技巧融合了物理原理和人文关怀。永强他们不只关注工具,还注意患者的心理安慰。翠花总是说:“多说几句鼓励的话,能让一切顺利。”
在各种训练中,永强和伙伴们不断练习,这些技巧逐渐成为本能。德彪分享道:“每次模拟都像真的一样,我们从中学会了更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