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家请什么经,农村盖房上梁各地有什么风俗?
我是皖西大别山区的农村人,在我们皖西山区农村,如今新房盖成仍然会举行上梁的仪式,当然今天的上梁仪式和过去相比简单了很多,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保留了过去的完整流程。
下面就给大家介绍我们皖西大别山区农村上梁的整个过程:
上梁前的准备上梁前要准备好一些上梁用的物品,最常见的主要是这些:香烛、炮竹;上梁用的包子、花生、糖果;贴在梁上的祝词等等。
一般来说,我们农村在盖瓦之前,会举行上梁仪式,上梁就是安放房子的主梁,这根梁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,还实打实的起到支撑整个房顶的作用,因此梁大多数都不是直的,而是呈现出弓形。
上梁的过程上梁是一个有着严格时间概念的事情,所有的仪式都需要在主梁上升前做好,等到吉时一到,梁就必须安放好。
上梁前一般会举行祭拜仪式,在我们山区农村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知道如何举行这些仪式,比如说过去上梁的时候还要用到公鸡的鸡冠血,如今很多人家已经不用鸡冠血了,这就是过去上梁和今天上梁的区别。
上梁前要举行祭梁的仪式,这个时候要烧香磕头,会唱祝词的人还会唱祝词(农村方言“喜鹊子”),等到吉时的时候就开始鸣炮升梁,把主梁安放好。
给主梁贴上“吉星高照”的红纸。
在主梁上安放用面粉制作的鱼和馒头。
祭祀主梁。
烧香祭拜。
扔上梁包子在我们皖西大别山区,上梁一般还会有这样一个过成,那就是扔上梁包子,参加上梁的人站在地上,工匠师傅把拴在梁上的装有喜糖、包子、花生的包裹取下来,然后向地面上撒,地上的人会抢着捡从屋顶扔下来的包子、花生等。
喝上梁酒过去农村人上梁必喝上梁酒的,如今很多人家不喝上梁酒,而是改喝上庄酒,也就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乔迁喜酒。
上梁以后,盖上瓦片,也就意味着新居落成,这个喜庆的时候,肯定少不了几桌酒席,一来感谢工匠师傅们几个月的劳累,感谢帮忙的左邻右舍,再者也是庆祝新居落成。
这就是我们皖西大别山区农村上梁的整个过程,当然叙述并不完全,大家有补充的欢迎留言交流。
烘房有啥讲究?
烘房,在周至地区也叫入烟,即搬入新宅、开始动烟火过日子的意思。据老辈人讲,新房建好后,先不急于搬进去,须选择吉日举办乔迁入住仪式,这个仪式就是烘房。烘房这一天,亲朋好友、乡党邻里都应邀而来,燃放鞭炮以示庆贺。主人在新屋点起一堆火,有些还要请自乐班唱戏,请亲友吃喝,在屋内闹腾一番,方可正式入住。
据民间传说,烘房的习俗源自李唐初年。李世民坐江山后,一年秋季微服私访到关中一村子,见村子里有两户人家刚盖不久的房子塌了。李世民以算卦先生的身份细看,发现是多雨导致土墙倒塌。盖房的人家便向他讨要良策,李世民便说,房子建成后需多请乡邻来新房烤火。于是新房落成后,主人先请来亲朋乡友在房中燃起一堆火,敲响锣鼓家伙,爱唱戏的人就吼起来,主家则给客人端水倒茶、摆设酒菜。大伙儿兴致越来越高,凑热闹的人越来越多,火越烧越旺,连续三天三夜人烟不断。结果,这家房子平安没事。后来,人们知道那个算卦先生就是当朝皇上,烘房仪式也就相传至今。
烘房子,最关键的就是“烘”字。烘,顾名思义,就在于烘人气、去湿气。因此,要邀请亲友乡邻来聚,通过燃烧的火堆,烘干新屋里的湿气,防止湿气腐蚀墙体、侵入人体。从民居环境看,烘房这一仪式确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一方面尽快祛除新宅寒湿之气,确保房屋坚固,另一方面,乡邻亲友热闹一番,能够让新宅人气旺盛、生机勃勃,烘出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,烘出一个美满的幸福生活。
在周至一带,把烘房叫入烟,同样有着美好的寓意。烟火,即炊烟,寓意着繁忙幸福的百姓生活。烘房这天,主家须将米面灶具锅灶等提前搬入,先安顿好“灶神”。入烟的吉时,还要鸣放鞭炮。在新房里做第一顿饭,也意味着美好生活的开端。
搬家转学申请条件?
申请转学应具备的条件:学生有下列原因之一,可准予在公办学校之间转学:全家户口及家庭住址跨省、市、区县迁移;在本县(市)区内户口及家庭住址迁移且路途较远不能在原校学习。
申请转学应准备的材料:小学、初中县(市)区内部转学:监护人持户籍迁移证明(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)向转出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,由转出学校开出转学联系单。转学联系单一式二份,监护人凭转学联系单及相关证明到转入学校联系,转入学校同意后,交县(市)教育主管部门审核、盖章、备案。转出学校凭转学联系单开具正式转学证明。市区小学五、六年级小学生转学,其转学联系单需经我局学校教育处审核,同意后,转出学校方可开出转学证明。市区初中转学学区仍按我局划定的初中转学包干区。小学、初中跨县(市)区转学:监护人持户籍迁移证明(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)向转出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,由转出学校开出转学联系单,监护人凭转学联系单及相关证明到转入学校联系,转入学校同意后,开出同意接收证明;转出学校凭转入地同意接收证明开具转学证明,县(市)区教育主管部门审核、盖章、备案。
发表评论